博宝艺术家 > 艺术家 > 郑可春个人官网
销售作品
欣赏作品
浏览
9091
分享
929
粉丝
818
+关注
更多
—  微信扫码 参与互动  —

郑可春

500)500()郑可春,别署墨轩、阿春。系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镇江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东方书画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硬笔书法杂志专栏编辑。作品、文章发表于《中国钢笔书法》、《书法报》、《青少年书法报》、《青少年书法》、《绿天硬笔书法》、《钢笔书法报》等作品及艺简入编多部典籍。作品获第二届奥运杯书法擂台赛擂主、《青少年书法报》第五届教师命题擂台赛二等奖、第四届神龙奖银奖、第一届奥运杯书法擂台赛副擂主、第三届国际金鹅奖书画大赛铜奖、首届武陵杯铜奖、《青少年书法》第四届银河奖三等奖、《书法报》第三届黄鹤奖铜奖、文化部首届汉字书写大赛三等奖、第五届文华杯三等奖、首届绿天杯一等奖、第九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二等奖等作品入展第二届中日硬笔书法精品联展等。论文获第四届中钢理论研讨会三等奖、首届绿天杯中国硬笔书艺书论大赛三等奖。《中国钢笔书法》、《青少年书法》、镇江市广播电台经济台曾对其作专题报道。作品润格(2004年)500)500()毛笔作品:200元4尺对开硬笔作品:80元16商业用途匾额、招牌:100元字人物评价文章:200元千字联系方式:0511-电子信箱:硬笔书法创作的双重阴影500)500()上世纪80年代初作为现代中国硬笔书法发展的一个起点的话,当代硬笔书法已经历了二十余年的风风雨雨。其间发展的轨迹由表面的热闹到内里的沉寂再到若有成熟的反思。无从逃避,自90年代中期后,硬笔书法陷入了渐趋低落的处境。只是,这种低落并非是绝对意义上的衰靡,且反而内在地映衬着一种反思与自省。因而,自新世纪以来,硬笔书法又重新步入人们的视线,不过,此次来得小心谨慎,带着一些积淀,但更多的是反思和探索。如今的硬笔书法虽有好转的趋势,但当我们细心审慎的时候,又不难发现,从艺术创作层面上来讲,硬笔书法还做得远远不够。一、毛笔传统的束缚毋庸置疑的是作为传统艺术,硬笔书法不可抛弃传统这一根基。而作为传统。对其过分的依附,必然使其本身畸变为书法创作的桎梏。自20世纪80年代始,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更加自主,对传统经典文本的选择也愈加多元。但是,这种选择却似乎永远走不出社会时代审美倾向范畴的限制。人们一味效仿毛笔书法的经典法帖,难以走出这一束缚。是基于两个主要因素的,一是作者的审美心理,认为硬笔的必须模仿毛笔的艺术因子,从笔画、结构到章法,似乎只有像了毛笔书法,才能称得上是艺术作品二是大赛的指挥棒的作用,主要硬笔书坛的一些赛事,说实在的,这些赛事在评比尺度上是侧重于对传统的复制的,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落了个非艺术评比的头衔。但是,这种坚持却反而形成了一种桎梏,致使创作主体的性灵、观念遭遇了失却。在重传统的大的氛围下,如今作为个体性硬笔书法艺术创作依然显得微弱。这实在有些过了头,因为艺术发展的规律,就是要求艺术个体立基于传统,但更多的是要创新。当然,在充斥着翻版传统的当代硬笔书坛,也并不乏具有独立意识与创造精神的中青年硬笔书法家。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得到的最大启示不是对其传统根基的重估,而是对其如何超越这一限制过程本身加以演绎。不难发现,对传统的过分迷恋导致的结果是不是创作的创作。他们显然只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制,毫无自己的艺术语言,只是对传统的简单熟化与定式,于艺术形态,这都是致命的。因为,熟化与定型则意味着艺术生命意识的淡隐直至失却,同时也必将导致创作本身无从深入、无从创新。二、外在美追求的偏颇事物的美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外在的美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你的眼球,引起你的注意,甚至还能引起你的冲动。但这种感觉往往持续的时间不是太久,人们在领略了这种美之后,而更多地注意到她有没有真正的内涵,有没有内在的美,这种美能够让人慢慢品尝,是一种永恒的美。如今的硬笔书坛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种重外表华美的包装、重大幅作品的制作、重线条的张扬跋扈。这与人们的心理是有着密切的关联的,与浮躁的社会背景也是相吻合的。有一种观念上理解的偏差,与时俱进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之一,因而在我们进行硬笔书法创作时,不失时机的将现代装帧、影像等现代技术嫁接到硬笔书法作品上来,如果说是在已经完成的硬笔书法作品上来个锦上添花,并且与作品相互配合得和谐,相辅相成,又何尝不可问题就出在,众多的创作者不是进行的艺术创作,而是简单的制作加工,不考虑作品需要什么样的氛围,而一味地重复着桃红柳绿,格调极低,品位极差。重大幅作品的制作,其实作品的大和小本不作为作品成败的因素,大的作品可以是好的,小的作品同样也可以是精品。问题就在于有些作者在创作作品是不是根据自己主观作品的欲望,而是为了迎合某种因素,比如大赛大展的需要,而硬着头皮作长篇巨制,其作品的内容由于失去了创作的灵性,大多是在疲态的情况下完成的,因而失去了艺术作品所要求的诸多要素。重线条的张扬跋扈,还是追求的一种外在的东西,喜欢发挥得淋漓尽致,生怕读者看不懂,不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往往呈现出程式化的倾向,缺少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意蕴美。其实,高明的硬笔书法创作好手,往往是笔短意长的,用笔点到为止,简约蕴藉,让人有想象的空间,并充满着无限艺术的机趣。其实,要走出这两种硬笔书法创作的阴影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其一,走出传统的束缚。在创作理念上要以艺术创作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不是受某些外在因素的影响而丧失自我。在传统已有一定积淀的基础上寻找硬笔书法自身的语言,因为艺术的生命在于个性,如果总是躺在毛笔书法经典的温床里睡大觉,谁来完成硬笔书法艺术的使命这样的话,就不得不让我们从硬笔本身入手,走出一条具有硬笔书法自身特色的艺术之路。其二,打破简单追求外在的华美,而充实作品的内在美。需要从两方面做好准备,一是心理上,不要单纯满足于外在的东西,也许这种外在的美能获取某些人的欢心,但能得到长久的肯定,必须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能经得起考验的是作品的内在美。因而,要摒弃表面的虚荣,获取内心的宁静。二是在创作手法上,从张扬的外表转化为内里的锤炼,在重功力的同时兼顾情趣的生发,能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力。这就要求作者在深入传统临习经典的同时,还能重学养的锤炼,以深厚的线条功力为基础,用高深的学养来支撑和提炼,恐怕硬笔书法的内在美离我们就不会太远了吧。刊于《中国钢笔书法》05年第九期人文精神的追求--解读陈文轩陈文轩先生是硬笔书法界的弄潮儿。体现在积极参加书法大赛、写硬笔书法理论文章、搞硬笔书法培训、编书法作品集、书法理论文集、涉足网络等等。这样看来,先生无疑是活跃的,并能身体力行地走在硬笔书坛的前沿。可贵的是,先生的实践和理论还透露出一种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什么它是人文知识分子应有的一种品格,一种情怀,是一个阶层的精神特征,西方称之为,主旨是指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而于书法,这种人文精神体现在哪里我想应该分两个层次来谈。一是对于书法的主体人,他是有血有肉的,在他的身上必须体现出一种人文追求和某些特征,否则书法的人文精神势必成为空谈,作为书法的人必须拥有时代的责任心,有意识发现和传播先进的文化艺术还能对传统的和当下不合时宜的说不,有一种创新精神。另一个层面,是对于人所生产出来的书法作品。作为人文情愫的作品表现出来的人文特征是对技术不能过于迷恋,要有人文支撑,能体现出一种书卷气息。基于以上两点,陈文轩先生一直在努力实践着。为塑其人,先生先后毕业于天津工会干部学院书法篆刻专业、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被评为优秀学员),使其在书法专业知识上有了可靠的保证。不仅如此,先生还旁涉文学、哲学、美学等,《古文观止》、《唐诗宋词鉴赏》、《说文解字》、《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流派》、《美学概论》等辞书成为其必读的书目。有了这些知识的储备使其本身具备了一定的人文气息,而先生聪明和实用的价值在于还能把这些已有的知识加以运用和传播,比如主编过《鲁西晚报》副刊和《清泉书法报》,正主办着《书画生活报》,其中有大量的文稿是其亲自采编和自己动笔完成的,这种人文气息是与先生一贯提倡的书家学者化(其本科毕业论文即是取材于这一话题)一脉相承的。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尽可能地加以传播,这是与先生的社会良知相吻合的,正是由于先生有着时代的责任感,特别是在硬笔书法界,这样的责任就显得尤为重要,先生在自拉自唱硬笔文化和艺术的同时能够身体力行,本着诚信是金推出了硬笔书法界的扛鼎之作--《中国硬坛弄潮百家作品精粹》,其间先生几乎拿出了家中所有的积蓄来出版这本中国文联出版社的大作,其社会良知可知,其硬笔责任心可昭天下。这是一种奉献,这是一种精神,这是我们硬笔书法界特别需要的人文关怀。不仅如此,先生还能对时下不和谐的声音说不,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精神,《首届书谱奖理论文集》集中体现了抵制硬笔人一贯的重创作轻理论的时弊,自办硬笔书法理论文章大赛,并颁发奖品和结集出版,更体现了先生的对于硬笔书法发展的独到视野同时还能于练字法搞科研,先生出版的《48小时神速练字法》,起初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也不以为然,因为我从来不相信这类快速练字法的说道,可打开书仔细研读后,你会被他的理论所说服,他48小时教给你的是写好字的方法,有了好的方法,接下来大量的练习要交给你自主完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这样看来,先生具备了我们所说的书法人文精神对于主体人本身所拥有的知识储备和传播、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有对时下说不和创新精神的核心要素。我们再回到另一层面--解读先生的书法作品。展开先生的硬笔书法作品,一股气息扑面而来,委实让人有一种清新隽永的感觉。其书清爽俊逸,线条流动而富有韵律感,并能欹侧参差,爽利流美,无不透露出温雅浓郁的书卷气息。看得出先生的取法是多元而又正宗的,既有书圣王羲之的风流,又有亚圣王献之的俊逸,还能依稀可见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风采,尤以米芾的欹侧吸收为最爱,可见先生有着敏锐的艺术眼光。更由于先生除了专修书法理论外,还能旁涉古版书籍、先秦散文、六朝骈体、宋词元曲、哲学、美学等诸多领域,而使其心中藏万卷,下笔若神助,生产出来的产品而显得娟娟秀朗,润然天成,书卷气息勃发。陈文轩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在硬笔书法领域积极努力地追求人文精神的书家。尽管他的文化底蕴还有待进一步的充实,尽管他的作品还有待进一步的提炼,这种提炼已经看到了起点,作品当努力的方向愚以为向纯上下功夫,向情趣和功夫完美结合上努力,去掉有时看上去过于甜美的外表,而使这样的外在美透过作品本身由内而外的生发。艺术作品从来不排斥以秀美作为我们追求的特征,但这种美丽的外表必须要有更为深邃、更为隐蔽的内涵。目前来看,陈文轩先生已具备了很好的基础,而且在不断地努力着,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以先生的才情和能力完全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而当我们再次看到先生的作品时,外表与内里一样美丽,使得漂亮的脸庞成为由内而外生发的永恒。先生的这种人文精神的追求对当下的硬笔书坛是有着非常的积极意义的。审视当今的硬笔书坛,尽管有人说已经从八十年代的浮浅走向理性,但我们在审读当今硬坛太多的硬笔书法作品时,不难发现技术化层面还占主导地位还有的是用西方传入的新文化、新思潮的表面符号来嫁接到硬笔书法(也有从毛笔书坛流行书风转入的),这种书风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唤起新思维,但弊端在于还没弄懂这种新符号的真切内涵而草率行事,对中国文化系统内的硬笔书法来说有些哗众取宠,而显得缺乏人文精神(当然有些流行书风在度上掌握得较好的硬笔书法作品同样具有人文精神)。因而,就这一点而言,研究陈文轩和他的硬笔书法艺术是非常有意义的。(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刊于《中国硬笔书法》05年第二期500)500()500)500()

返回顶部